首页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八十六章【天下霸主】

我的书架

第八十六章【天下霸主】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公子无亏返回齐国时特地留下三千士兵,以帮助卫国守护漕邑。无亏回国后向齐桓公汇报了卫国的情况,着重提到卫文公的辛苦创业和弘演的忠烈壮举。
齐桓公听后感叹道:“竟会有如此忠臣,卫国不会灭亡啊!”
管仲则建议重新选一片地方为卫国修筑城池,也省得齐国派兵守护,劳民伤财。
齐桓公深以为然,他与管仲大致筹划一下,准备召集诸侯共同出一把力。就在这时邢国又派人求援,狄人突然又攻打邢国,情势十分危急!
邢侯搏戎~~
邢国为周成王所封,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邢台一带。首任国君为周公旦的第四子苴,邢国是狄戎活动频繁的地区,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及狄人南侵中原的重任,同时联络齐、卫,并与北方的燕国遥相呼应。
邢国自建国开始,就与狄戎长期交战,邢国以一己之力抗衡戎狄数百年,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大破北戎的战绩,邢国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留下“邢侯搏戎”的美谈。春秋初期,北狄中的一支日益发展壮大,开始走向扩张之路,而邢国国势却渐渐衰落,此消彼长间,邢国已经无法独立应对这个昔日的对手了,当北狄大举入侵时,无奈的邢侯急忙派人传书向齐国求援。
齐桓公问管仲,怎么办?
管仲回答:“当然要救,诸侯之所以听从齐国号令就是因为齐国能够扶危济弱,我们没能及时救援卫国,若再不救邢国,那齐国霸业可就危险了!”
齐桓公于是传檄宋、鲁、曹、邾四国,要他们各派兵马约定在聂北(今山东茌平一带)集合,合力救邢。
宋国和曹国得到号令立即出兵抵达聂北。此时这两国加上齐国兵力已经足够抗击狄人了,管仲却建议桓公暂缓用兵。
莫非管仲有更好的破敌之策?
非也!
管仲的理由是现在狄人刚刚进攻,此时出兵,齐国功劳就太小了,不如等到邢国被打得快支持不住时再出手,那时狄人也疲惫不堪了,“驱疲狄而援溃邢,所谓力省而功多者也!”
管仲果真是商人的出身、政客的头脑,一切都要从利益出发,邢国的存亡和民众的生死都只是他算计的一部分!
齐桓公听从他的建议,以鲁国和邾国未到为理由,就地屯兵,并暗中派人打探前方战事进展如何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邢国终于坚持不住了,防线被突破,邢军溃败,邢侯带领国人逃向聂北齐国营地。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日思夜盼的齐桓公,齐桓公拉住他的手,深情地说:“都怪寡人没有及时救援,以至于贵国受苦,其罪在我呀!”
齐、宋、曹三国军队这才拔营起兵,待赶到邢国时,狄人早就跑了,他们得知三国联军到来,就放了一把大火,往北飞驰而去。
齐桓公传令大军投入到灭火行动中,看着到处是倒塌的房屋,火烧的痕迹,实在无法居住了,桓公问邢侯:“之前的老城区还能居住么?”
邢侯是个明白人,他回答道:“民众大多逃到了夷仪(今邢台西北一带),我也准备迁都到那里。”
于是齐桓公传令三国军队各自带上工具,前往夷仪修筑城池。另外又重建朝堂、太庙,并帮助邢国盖了民房,然后从齐国运来粮食、牛马、布匹支援邢国。
邢国上下无不对齐桓公感恩戴德。
紧接着齐桓公又带领宋、曹军队前往卫国。
卫文公带领卫人早在迎接了,齐桓公远远看到外甥依然穿着丧服,恻隐之心更重,他对卫文公说这次前来就是要为卫国建设国都,你可有中意的地方?
卫文公回答已经占卜过,吉地选在楚丘,可是卫国实在没有能力修筑城池。
齐桓公一听地方已经选好,就表示建设的事就包给我们吧!并立即宣布工程队开往楚丘。
为了感谢齐桓公再造之功,卫文公特地作诗一首,名曰《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成语“投木报琼”就是出自此处。
后世称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因为他最早称霸,因为他九合诸侯数次会盟,更因为他“兴灭继绝存三国”的不世功劳:立鲁僖公保全了鲁国,重建夷仪保全了邢国,建设楚丘保全了卫国。
当然,对于齐桓公兴灭继绝的壮举,我们除了表示崇高的敬意之外,还要为他高超的政治手段所折服。
邢国、卫国相继沦陷,意味着中原诸侯在黄河下游以北失去了战略纵深,狄人的势力极有可能直接突破黄河,东侵齐国。齐桓公将邢、卫两国都分别迁至夷仪、楚丘,短期来说确实让两国暂时避开了狄人的锋芒,而长期来看两国实际上是变相地加强了齐国西北的战略缓冲和防卫工作,稳固了齐国的国防安全。
齐桓公此举可谓名利双收,一举两得。
再加上之前灭掉孤竹和令支,拯救燕国于水火之中,齐国周边的诸侯都臣服于齐桓公的脚下,齐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之所以不说是天下霸主,因为齐国的势力并没有覆盖地足够广,还有国家真不买齐桓公的账。
其中的代表莫过于楚国了。
我蛮夷也~~
楚国,横卧南方的庞然大国。
楚国人民奉上古时的重黎为祖先,重黎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是炎帝的火师,他还有另一个声名赫赫的名字—祝融(也有学者认为祝融其实是火师的官职称号)。祝融一族最早是在河南新郑定居,故新郑也有“祝融之墟”的称号。
在上古时期的争斗中,以及后来商王朝的驱逐下,楚人的祖先从“祝融之墟”不断南下,开始了数百年的迁徙之路,他们将中原文明一路播洒,又不断地融合当地的“蛮夷”文化,到了商末周初,楚人大致迁徙至今天的湖北荆山一带定居。
此时,楚人的首领名叫鬻熊,这位年迈的首领博学多才又雄心勃勃,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曾向他请教过,之后鬻熊率领楚人响应了周武王的邀请,积极参与到伐商之战中。
到了周成王时期,周公主持分封诸侯,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分封在荆地,建立了楚国。然而初建的楚国地位非常低下,方圆仅五十里,熊绎也仅仅获得了子爵的爵位,勉强跻身于诸侯之列。这是个贫瘠的国家,清华简《楚居》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熊绎建国后修建了宗庙准备搞祭祀,可是楚国国内却连头祭祀用的牛都备不起,楚人不得已,只好干起了小偷小摸的勾当,他们从邻近的鄀国偷了一头无角小牛回来。因为怕鄀国人看见,熊绎不敢在白天祭祀,只能在夜里偷偷宰牛悄悄祭祀。后来,在夜间杀牛祭祀居然成了楚国祭祀方式中的一种。足见这个新建立的楚国是如何的窘迫。而更令楚人难堪的是,周人提到楚国时竟以“蛮”字冠之称它为“蛮楚”,这根本就是一种蔑视了。
其实并不奇怪,楚人定居的地区正是华夏民族的早期死敌—苗人出没的地方。苗人的祖先就是传说中半人半兽的战神蚩尤,上古时期,炎黄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战败,其部落瓦解被逼退出黄河流域,最终流亡至长江中下游,化身为三苗民族。此后尧、舜、禹三帝执政,又屡次与三苗交战,双方积怨极深。而后迁来的楚人却在与苗人后裔的战争及交往过程中渐渐融合,最终成为一个历史渊源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民族。周人自然以“华夷之辨”的理念直接认定楚人与蛮夷无二,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强烈排斥
在克商立周的大背景下,周人克制了这种歧视,但到了周朝建立,周人的高高在上就表现地一览无余了。周成王分封诸侯,在岐山搞了一次大会盟,熊绎受邀出席,他满怀激情地如期赴会,却遭遇了当头一棒,周王朝竟然安排他和鲜卑的君主去摆滤酒的茅草束,设立望祭山川的木牌位,看守庭院之中照明的火堆。周王朝的理由很充分,楚人的祖先是火师出身。熊绎还听到有许多诸侯的取笑声,一个小小的子爵,又来自蛮夷之地,竟然还想着能够登堂入席?
熊绎又羞又怒,这一刻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光大楚国!至于周王朝,从此之后熊绎再也没有尊重过。深受伤害的楚人将这种倔强刻在了骨子里,时至今日,许多湖北人依然会用“不服周”这三个来表达自己的铮铮傲骨以及不被束缚的昂扬精神。
看过吴宇森电影《赤壁》的朋友大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奇怪的情节:周瑜和小乔为母马接生时,小乔的扮演者志玲姐姐操着一口撩人的娃娃音给刚出生的小马儿起了个名字,“萌萌”,说是因为小马是在楚地出生的。当时笔者一头雾水,直到后来在网上看到有高人分析才觉得吴导大才。《礼记月令》这样说,“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必出,萌者尽达。”意思是春季三月间,生机旺盛,阳气发散,草木弯曲的新芽长出来了,直立的新芽也长出来了。“句”同“佝”,是弯曲的意思;“萌”就是直立的意思。荆楚之国自然是直立奋发、昂扬向上的,自然也就是“萌”的,楚地的小马叫“萌萌”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事实确实如此,荆楚人民如他们的国号一样,国人们在君主熊绎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生涯。《左传》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描述了这一过程:楚国的先民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拉着荆竹编制的柴车开垦山坡林地,建设家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包容又积极向上的楚国文化。几十年的辛勤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楚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加上楚地远离王畿,又有桐柏山、伏牛山、大别山三大山脉及水网交错的汉江流域阻隔,中原强权势力难以抵达,楚国隐隐间成为了江汉一带的霸主,他们以凤凰为图腾,不向周天子进贡,甚至阻扰南方其他诸侯的进贡。
这时的大周天子已经换成了周昭王,他挟“成康之治”积累的强盛国势,效仿先祖前后三次亲征楚国,然而前两次都无功而返,第三次虽然打击了楚国,但周朝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周昭王被楚人伏击于汉水,天子身亡,“丧六师于汉”。(也有说法认为周昭王征伐的“楚”“荆”并不是特指楚国,而是指南方诸多荆蛮部落。以当时楚国的国力,根本不至于劳动强大的周王朝兴师动众。晋代杜预注释《左传》就解释道:“昭王时,汉非楚境。”)这也成为了周朝命运的转折点,从此后西周走上了漫长的衰亡之路。
公元前887年,熊渠继任楚国国君,这是一位极负才识和进取精神的霸气君主,《史记》中记载他善于射箭,力大无穷,“弈名善射,不如雄渠”,雄渠即是熊渠,司马迁认为后羿有神箭之名,也有不如熊渠之处,可见熊渠有多么英雄。他同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战略家,自即位以来,熊渠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解东方姬姓诸侯国,西征一度称雄的庸国(庸国是个古老的国家,周武王伐纣牧誓八国之一,都城在今天的湖北竹山西南一带),又沿汉江南下驱逐扬越(百越的一支),进而控制了江汉平原。
此时周朝又做了一件自毁长城的事情,贪婪的王室索要贡赋过重,逼反了南方的鄂国和淮夷,周夷王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平复了叛乱,但西周王室元气大伤。楚国趁着周夷王讨伐鄂国时趁火打劫,将鄂国的一部分纳入了楚国版图。
这是楚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商周文明是青铜文明,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用的鼎、钟、簋、爵等礼器,打仗用的戈戟、钺、镞等兵器都是用青铜铸造的。没有青铜,贵族们没法祭祀通神,没有青铜,诸侯们没法征战天下。
而鄂地就含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楚国控制了鄂地,从此奠定了楚国数百年的扩张之路(另外,楚国也是比较早推广铁器应用的国家之一,在这之前,南方植被茂盛,石制农具粗笨迟钝,青铜农具铸造代价过高性能也差,难以开垦这些土地,而推广铁质农具之后,南方高温高热反而有了农耕优势了,中国的人口重心才开始向南移动)。为了保证铜资源能够顺利运回楚都,熊渠让三个儿子分别驻守长江中游三个要地,并立长子康为句亶王,次子红为鄂王,幼子执疵为越章王,还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因为大周只能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楚国只是一个子爵国家,自己称王已经是僭越了,熊渠竟然封儿子们为王,足见其勃勃野心,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楚国已经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的楚国了,楚国对于轻视他们的周王朝做出了相同的还击。
要特别说明,在这里,“中国”指的是中原国家。“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初期的“何尊”,尊内122个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我住在天下的中央,治理民众。这里“中国”一词表示中央之国,何尊的“中”字上下弯曲,“国”字没有外框,看起来神秘古朴,其实蕴含着深远的寓意:中有延伸,国无边界。另外何尊还是最早出现“德”字的器物,在这之前的“德”字都是无心的,其的含义包括在“得”字中,“得”字即表示得到,也表示道德。何尊之后的“德”都有心,表明以德治国的理念。
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中的铭文,红圈内为“宅兹中国”四个字
何尊中“中国”铭文
sitemap